本報記者 王磊《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08日03版)
  作為一名80後職業公益人,殘疾青年時艷俠開始發覺自己的團隊不再孤立無援,接踵而來的“福利”讓她有些應接不暇。
  今年是她從事公益活動的第11個年頭。不久前,在當地街道協調下,她帶領的春芽殘疾人互助協會搬進了安徽合肥市包河區九華山路一個3層高的教學樓中,她原本“想都不敢想”。
  沒過幾天,當地的一家建築企業找上門,派來十幾個工人,把學校的裡裡外外粉刷了一遍。後來時艷俠得知,這是團合肥市委牽頭找來的愛心企業。儘管她多次詢問花了多少錢,希望能夠表達謝意,但是對方三緘其口,這個數字至今還是個“秘密”。
  更讓時艷俠和同行們感到振奮的是,合肥市包河區拿出800萬元,面向社會組織開展公益創投活動。春芽殘疾人互助協會申報的“舊物新愛”項目經過評審獲通過,除了能獲得技術支持外,還能拿到10多萬元的孵化資金。
  “從提供志願服務到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再到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青年公益組織的角色和使命都有了新變化。”在時艷俠看來,青年公益組織的壯大有助於政府職能的轉變,但是就組織自身的發展狀況來看,他們急需來自外界的“第一推動力”,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發揮更強的光和熱。
  10年搬了5次家
  “在自閉症患者康復訓練方面,我們民間公益組織是主力軍,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培訓任務。”時艷俠介紹,儘管省、市殘聯都有直屬的康復機構,但是容納能力相當有限。此外,由於自閉症兒童必須家長全程接送,需要“就近入學”,因此不少民間公益組織應運而生,為社區的自閉症兒童提供康復服務。
  從2009年起,作為民生工程,安徽省開始實施貧困自閉症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不少像“春芽”這樣的民間公益組織都被確定為“康復定點機構”,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為患兒提供康復訓練。
  記者採訪時發現,場地成為困擾公益組織發展的“現實之痛”。
  “只要是服務型公益組織,就必須擁有固定場所,但這個問題目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據時艷俠介紹,因為“春芽”是非營利組織,所以沒有財力購置培訓場所,也支付不了高額房租,創立10年來,已經搬了5次家,最後一次才從外地搬進了包河區。
  除了場地問題之外,很多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為資金所困。5年前,因為女兒被確診為自閉症,鄭麗萍辭去公職,和兩個老師一起成立了“天天向上”特教中心,目前該中心有十幾個老師和40多名學生。
  “天天向上”被確定為安徽省民生工程的“定點康復機構”,符合政策的自閉症患兒在此進行康復,每年可以獲得1萬元的補助。“但是,對我們來說,一個孩子一年1萬元,只夠學費,其他開支沒有來源。”鄭麗萍介紹,自閉症患者康復訓練基本上都是一對一的“個訓課”,所以老師的人力成本基本上耗掉了這筆費用。
  由於經費有限,“天天向上”請不起專業的籌資人,加上內部人手都忙於康復訓練,鄭麗萍只能靠家長、朋友的零星捐贈,常常是“等到家裡沒有米了,才想起來去找米”。
  “每年都有關門的,即使做了10多年,我們也面臨這樣的現狀,籌資工作稍微一放鬆,就可能會‘死’掉。”時艷俠說,“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年到底能籌到多少經費。”
  政府有責任註入“第一推動力”
  “對於這些始終堅持公益理想的草根青年來說,政府應當給予鼓勵扶持,通過項目化的平臺,讓公益組織壯大起來。”在包河區副區長吳紅看來,一座中部城市拿出真金白銀投入社會組織建設,既是超前的探索,也是出於現實工作的需要。
  “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基層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們不能指望擴充編製、人員,只能借助社會力量去實現。”不過,在她看來,目前的社會組織在數量和服務能力上,距離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離。
  “比如,有家社會組織出色地承擔了街道的社區矯正工作,我們想把這種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推廣到全區,結果再也找不到第二家這樣的組織。”她無奈地說。
  記者也瞭解到,在合肥以及其他一些城市,政府購買服務時,因為參與的社會組織達不到3家而“流標”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為了提供“第一推動力”,扶持一批專業化的公益組織,打造一批受歡迎的公益項目,包河區在全省開先河,年初預算安排800萬元設立社會發展公益基金,並拿出500萬元啟動公益創投活動。
  目前,經過遴選,35個社會組織申報的40個項目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公益創投的意義不僅僅是提供一筆‘種子基金’,關鍵是提升社會組織的管理水平和‘自身造血’的能力。”包河區民政局局長蔡芳說。
  作為本次公益創投的項目之一,包河區引進了上海的一家公益組織孵化器,籌建起區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針對初創期、草根性的社會組織提供全方位的成長支持,協助其獲得業務上的可持續發展。
  “這個綜合性的服務平臺向社會組織提供公益項目資源對接、公益評估與傳播、社會創新展示與交流等服務。”蔡芳說。
  除了發揮“種子資金”的撬動作用,包河區還構建起志願服務嘉許回報制度,通過長效機制激發志願者的工作熱情,推動民間公益力量發展壯大。
  “如果指望‘春芽’幾個老師單打獨鬥,就想把活動辦起來是不現實的。”時艷俠告訴記者,公益組織的成長離不開志願者服務的平臺支撐,“像活動的場地佈置、廠商贊助等,通常都是由志願者協助我們完成”。
  為了幫助青年公益組織更好地凝聚志願服務力量,包河區積極探索“社工+志願者”的志願服務方式,搭建志願服務對象和服務項目對接的平臺。目前獲得審批的40個公益創投項目,全都與志願服務息息相關,其中純粹提供志願服務的項目達到6個。
  “青年公益組織成了香餑餑”
  “家鄉美不美,我們一起拼。”不久前,在包河區常青街道組織安排下,30名小志願者牽手15名自閉症兒童,分組玩起了拼圖大賽。拼圖完全由街道工作人員自己設計製作,畫面內容是包河區的風光。
  作為本次公益創投項目之一,包河區常青街道與轄區內的天情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合作,針對自閉症患兒的社會融入問題,策划了“共享童年”行動。
  “青年公益組織成了‘香餑餑’,不少街道、社區都希望與我們合作,有時比我們還積極。”現在,時艷俠體會了到“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事實上,青年公益組織已經成為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抓手,逐漸為各個部門所依重,由此形成的“社會合力”已經初現端倪,並且起到了推動作用。
  包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海霞認為,通過公益創投的形式來培育孵化青年社會組織,可以有效整合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個人的力量,切實解決社會問題,同時還可以通過項目化的載體,創新社區志願者工作模式。
  王海霞介紹,目前包河區被確立為全國志願服務記錄製度試點地區。該區創新實踐“社工引領志願者、志願者協助社工服務”的管理模式,其抓手就在於,立足社區,依托社會組織,加強志願者工作陣地化、項目化建設,從而構建志願者工作的長效機制,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務。
  本次公益創投活動有相當一部分項目直接服務青少年,內容包括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兒童性安全教育等。在團包河區委的一位負責人看來,“新的時期,我們應當重新定位共青團工作,就是要打造樞紐性組織,把青年組織當作自己的工作手臂。”
  “把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作為服務重點,圍繞家政服務、文體活動、心理疏導、醫療保健、法律服務等內容,精心培育植根於群眾中的服務項目,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交由社會組織牽頭實施。”包河區文明辦主任李幸松介紹,到今年年底,全區一半以上的社區都將有社會公益組織牽頭開展的特色志願服務項目。  (原標題:公益創投為社會組織提供“第一推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j43ljoo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