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
  周潤發先生近期表示,將效法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死後把99%的財產捐贈給公益事業。這一善舉,無疑會對中國慈善事業產生良好的示範效應。
  “裸捐”式善舉在國內還沒有形成風尚,並且往往引發各種爭議。因為我國富裕的歷史太短,民眾對財富的理解缺乏歷史感。階級鬥爭年代,財富人群往往是負面形象。這種思維慣性延續至今,很多人對持有財富十分謹慎,不僅藏富不露,還想方設法轉移財富。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如果有人高調“裸捐”,首先會被質疑:你的財富從何而來?你的原罪如何?捐款會不會落實?誰來監管?現在是不是為了出風頭?
  其實,慈善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只有知善向善,家庭才能形成良好家風,社會才能不斷進步。這就需要社會形成揚善風氣,善行要受到鼓勵。周潤發在香港作出“裸捐”承諾,與香港的鼓勵型慈善文化有很大關係。在“裸捐”承諾後,香港主流媒體更多關註周潤發夫婦簡樸的生活方式,社會輿論也給予贊賞,這對社會風氣的改善特別是捐贈文化的養成相當有益。
  慈善捐贈常被看作是僅僅奉獻他人,其實慈善也利己利家。善行多有善果,慈善之家多有餘慶,是社會的經驗總結。洛克菲勒家族總結富過六代的經驗時談到,慈善能凝聚家庭成員,這是任何錢財也不可比擬的。況且,善有善報,人們對慈善家的信任,往往能促成很多合作。許多慈善家就是成功的企業家,說明企業行善與競爭力並不矛盾。
  有人誤以為中國社會缺乏慈善的根基。其實中國古代就有三次散盡家財給予社會的范蠡,而近代中國則出現了乞丐慈善家武訓、狀元慈善家張謇、總理慈善家熊希齡、華僑慈善家陳嘉庚等。現代中國也不乏大慈善家。而汶川大地震後的全民捐贈,更讓世界對整個中華民族產生敬佩。
  但關鍵是,我們還需要有支持慈善的風氣,有欣賞“裸捐”的氛圍。慈善領域最忌諱“槍打出頭鳥”,對各類慈善義舉都要小心呵護,即使慈善者曾有些過錯,甚至將來還會有過錯,我們都要寬宏大量。“偽慈善”、“披著慈善的外衣”等語言,使用時一定要慎重。
  也許有人會質疑,如果諾而不捐怎麼辦?首先,捐贈承諾是道德承諾,諾而不捐就會道德破產。從各國經驗看,這種現象少而又少。再有,包括香港在內的許多地區和國家,都征收不同程度的遺產稅,用社會體制鼓勵捐贈。另外,許多承諾捐贈者在有生之年就會付諸行動,建立基金會或者投資慈善項目。據有關消息,周潤發先生就在準備建立慈善基金會,這也是值得贊賞的。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中國慈善界好事連連。朱鎔基、李瑞環兩位前國家領導人捐贈建立基金會,我國第一夫人也投身慈善,外交部長夫人主持慈善義賣,如今周潤發先生又承諾“裸捐”。各界名人慈善將引領社會風氣,相信中國慈善事業將迎來發展的更大浪潮。▲(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j43ljoo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